除了这个 bug 本身的有趣之处(它实际上让我们完美地模拟了一台故障机器!)之外,它还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浏览器隐藏的、容易被忽视的根本性方面:每个浏览器都代表着一种观点,一种设计和构建的视角,它让用户能够以非常独特的方式体验互联网和网络。而这些视角可以瞬息万变,并由此改变这个网络世界的本质。
关于网络的“用途”以及互联网在提供信息和连接方面应如何运作,一场永无休止的争论仍在继续。对于如今已深陷其中的数百万全球用户来说,他们只了解互联网和万维网所提供的世界,存在的本质围绕着我们所拥有的互联世界,以及我们用来与之沟通的浏览器。
这里我们不想过多地回顾历史
而是简单地说,浏览器在成为几个资源密集型实验程序之一之后,大规模进入了计算机使用领域。大约在1995年,它对计算体验和接受度的影响是自20世纪80年代充满梦想的家用电脑革命以来无与伦比的。突然之间,一个程序就包含了计算机可能为最终用户提供的所有功能,所有这些功能都被关联和描述,似乎无穷无尽。当然,我们当中技术含量更高的人可以指出梦想中的差距,以及幕后为实现其承诺而付出的现实努力。但根本的信息是:拥有浏览器,就拥有宇宙。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接入的方式要么是邮寄的CD-ROM光盘,要么是内置包装,要么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会提供如何连接你的电脑以及如何启动和运行浏览器的详细信息。
不过,正如我之前提到的
这个粗糙的浏览器界面就像一个矩形窗口,通向一个非常深奥、几乎像巴西一样的、由一系列临时基础设施、笨拙拼凑的标准和准标准组成的框架,以及不断变化的、决定整个“万维网”体验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优先级。这当然很棒,但也完全是任意的。
随着网络周年纪念日频频见诸报端,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所认为的“网络”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是多么的任意。
毫无疑问,商业利益驱动着 电报号码列表 许多浏览器功能——金融交易的能力,确保你看到的价格或优惠,都是供应商最感兴趣的。加密、密码保护、多重身份验证等技术有时只是口头上说说私人通信的用途,但历史上它们一直被用于商店,以确保收银机的正常运转。从早期用小挂锁图标表示“安全”或“锁定”,到网页上出现官方“徽章”或“认证”,浏览器频繁地改变其特性以保证商业的连续性。(为了满足流媒体娱乐功能而向浏览器添加“黑匣子”代码,这是另一个话题。)

同样的想法催生了对设计控制的首要需求,即无论用户使用哪种浏览器,网页的视觉或交互方面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由于这在早期根本不可能实现(无论如何,不同的浏览器都有不同的“外观”),因此解决方案变得越来越复杂:
使用基于图像的大型映射来控制每个视觉元素
添加各种由第三方提供的特定二进制“插件”或“运行时”
坚持采用一系列 Web 之外的标准来控制外观/操作
要求所有用户使用相同的浏览器访问网站
所有这些方法的证据多年来层出不穷,并取得了不同的成功。
一些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用于视觉效果和交互性的 Flash 运行时,以及使用 Java 插件在浏览器矩形框内运行程序。其他方法,例如广泛使用富文本格式 (.RTF) 来阅读文档,或 Realaudio/video 插件,一路走来,既有追随者也有批评者,最终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