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间的联系,有时像蛛丝,有时如铁链。曾经的敌意,如今是否还能化为理解?岛内舆论分歧,有人赞同马英九的和平路线。也有人担心,制度化会被政治利用,失去初衷。协商如谈恋爱,太急或太慢都不合适。节奏需要掌握,但更需要互信。共识不等于一致,而是一种能共存的理解。和平也不是终点,而是不断协商的过程。“共荣”是否包含文化尊重与制度差异?和平,从来不易,尤其当意见南辕北辙。
会后分析人士指出,马英九言辞虽柔,却隐含战略。不少人忽略了他一再强调“制度化”这个关键词。
制度可以避免误解、误判,也可防止情绪主导。协商是缓冲器,也是桥梁。
中午时分,记者们离场,讨论仍在社交平台延续。话题热度升高,留言区充满争议。和平话题从未冷却,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年轻一代愿意和平,但不愿被决定。有时,制度如墙,隔开彼此;有时又如门,连接彼此。协商的基础是尊重,不是命令。马英九强调,“和平不是免费的”,这话耐人寻味。
成本由谁承担?利益又归谁所有?“和平共识”不是一个按钮能一键启动。它是一个漫长的议题,从演讲厅延伸到每一个家庭。
饭桌上,父子争论;课堂上,老师避谈。
两岸若真要共荣,文化交流亦不可忽略。光靠制度,难以达成人心认同。电影、文学、音乐,都是软性力量的体现。共荣,不应只停留在经济数据上。
和平,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社会氛围。“我们 国家邮箱列表 都希望和平”,这句话没有错,但谁来执行?协商桌上,谁的筹码更重,决定语气高低。但若不协商,就永远停在误解之中。马英九此番发言,被视为对当前局势的回应。他不再担任总统,却仍具影响力。
讲话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信号。
信号发出,解读各异。风平浪静只是表象,真正的波动常在水下。人心不稳,再多协议也难持久。制度化协商必须建立在透明与诚意基础上。
否则,只是政治秀的一部分。两岸之间最缺的,不是机会,而是勇气与信任。制度化只是工具,关键是人。如果协商只是例行公事,那么和平将遥遥无期。
真诚,是唯一通关密语。